买球的软件还有哪些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买球的软件还有哪些 > 新闻动态 > 吴敬中、沈醉和李维恭、郑耀先在军统特训班当教官,谁军衔最高?

吴敬中、沈醉和李维恭、郑耀先在军统特训班当教官,谁军衔最高?

发布日期:2025-04-13 12:38    点击次数:116

说到谍战剧里的军统特训班,最出名的要数吴敬中。接下来就是军统的六哥郑耀先和四哥徐百川。还有那个被五个“徒弟”整得够呛的李维恭,他可是东北督察处的中将处长。这家伙在特训班权力不小,连只过了一门课的店小二许忠义都能给他发毕业证,怎么着也得是个“副班主任”级别的人物。

《东北行营督察处》里文强这个中将处长,根本不可能是李维恭的原型。他俩是有点像,但区别也挺大的,这个咱先不细说。今天聊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根据军统特务写的回忆录,咱们来看看吴敬中、李维恭、徐百川、郑耀先这几位在军统特训班一起干活的时候,按他们的职位和军衔,到底该谁先给谁敬礼?

李维恭不可能刚毕业就一步登天当上东北督察处的中将处长。按常理,他得先在某个大区当几年少将区长,或者去甲种省站做少将站长,这样才能有资格升到“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这个中将位置。就像《特赦1959》里刘安国这个人物的原型文强,他也是这么一步步升到中将的。

关于军统内部有不止一位中将这事,我之前查了不少资料,已经说得够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李维恭肩膀上那两颗将星是说得通的,这也成了他和文强的第二个共同点。说到他俩的共同点,第一个当然是职务了。

陈诚的那顿臭骂直接导致了李维恭的死亡,而文强从东北撤退到最终脱离军统,同样跟陈诚脱不了干系。《文强口述自传》和《文强传》里都提到过这事儿:文强心里明白,自己既是杜聿明和熊式辉的老部下,又是陈诚一直看不顺眼的军统要员,肯定会被陈诚盯上。当时跟着陈诚到东北的国防部第二厅国际情报处处长叶楠偷偷提醒文强,说陈诚已经盯上他了,还说他就是杜聿明的人。叶楠建议他趁着各部门改组的机会赶紧走人,免得被收拾。文强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给郑介民发了电报,决定离开东北。

别看文强和李维恭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他俩根本不是一回事。李维恭最后选择服毒自杀,文强可不一样。他先是离开军统,在湖南干上了长沙绥署办公室主任,后来又跑到徐州"剿总"当了个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还代理过参谋长。淮海战役那会儿,他被解放军给抓了。1975年特赦后,他去了全国政协,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文史专员,还干过文史专员学习组组长和文史军事组副组长。这老兄写了不少回忆录,里面全是关于戴笠和军统的事儿。

文强在军统干过培训这活儿,不过他待的那个地方不叫军统特训班,正式名称是“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当时文强是副主任,实际上顶替了主任戴笠的位子,负责管事儿。

郑耀先跟宫庶坦白,自己在临澧特训班其实没管啥事。教学这块全是四哥徐百川在负责,所以他既不算学员队的干部,也没教过什么课,充其量就是给徐百川打打下手。说到店小二许忠义,郑耀先肯定看不上眼——这人战略情报学还行,但行动术完全是个门外汉。

《军统内幕》这本书里,沈醉把当年临澧特训班的老师阵容说得挺明白。教情报这块儿,是总教官谢力公负责;特工常识课,副主任余乐醒来讲;行动术这块儿,沈醉自己教,还有朝鲜来的金民杰教擒拿,吴时泰负责国术,刘人爵专门教怎么用捕绳。戴笠还特意把张学良的老部下陈旭东和吴骞调过来,一个教政治,一个教军事。另外,他还从陆军大学请来了游凤池,给特训班讲兵要地理课。

《渗透》里的陈明,很可能就是照着陈旭东这个真实人物写的。陈旭东老家在东北铁岭,当年给张学良干情报科长的活儿,在东北军里那可是出了名的"福尔摩斯"。后来文强当上了军统局东北办事处的头儿,他就跟着当副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照着北平行营的套路,搞了个东北行营督察处。等到军统局东北督导室一成立,立马就把余秀豪、荆有章还有陈旭东这三拨最早打进东北的军统人马给收编了。收编的时候,也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按部就班地办的手续。

读过《渗透》的朋友肯定对这几个人物不陌生,咱们就不多说了。根据沈醉的回忆,李维恭和徐百川在特训班那会儿,估计就是谢力公、余乐醒这种级别的总教官或副主任。要知道,特训班可是个少将级单位,主任戴笠挂着少将军衔,他手下的副手都是上校。所以李维恭和徐百川在军统特训班的时候,不可能是少将,但绝对是上校。这么一看,他们的级别肯定比郑耀先高——郑耀先最多就是个中校,而沈醉呢,只能是个少校。

在《我的特务生涯》这本书里,沈醉提到自己当过军统特训班的事务股股长,还教过行动术。那时候特训班的总务处处长也就是个中校,像他这样的股长,能混到少校军衔已经很不错了。沈醉还透露,在去临澧特训班之前,他在上海虹口区当潜伏组组长,手底下总共就十四个人。

李维恭和徐百川都是上校军衔,郑耀先是个中校,沈醉则是个少校。说到这儿,该介绍吴敬中了,他在历史记录里叫吴景中。总队部管着学生,下面分两个大队和一个直属的女生中队。第一大队有三个中队:一中队由段建功当队长,何季祥是政治指导员,专门学情报;二中队队长是项廉,吴景中负责政治指导,也是搞情报的;三中队罗兴是队长,傅有权当政治指导员,专门学行动。

吴敬中这人不简单,既是情报教官又管着中队指导员的活儿。按理说,他顶多就是个中校,但跟李维恭、徐百川、郑耀先还有沈醉这些人一比,他有个特别的地方——人家是留过洋的。当时南昌行营调查课的邓文仪专门安排人到上海,就是为了接待那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共产党员,让他们转投阵营,至少给个中校或者上校的职位。

那会儿在军统临澧特训班,有九位上校级别的教官,这些人都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待过,后来"改旗易帜"了。具体都有谁呢?我给你数数:谢力公、王崇五、陆遂初、王班联、贺元、徐永年、吴景中,还有程一鸣,就是这些人。

给"叛徒"这个词加上引号是有讲究的,有些人表面上背叛了,实际上是在玩无间道,他们假装投靠对方,顺势而为,成功混入了敌方阵营的核心位置。

余乐醒的故事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九上校叛徒教官只提到八个人。这家伙来头不小,在法国索米尔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干过共青团书记,还是旅欧支部执委会书记局的成员,当时三位书记里有个姓邓的。后来他又在叶挺独立团当党总支书记。他可不是一回国就被邓文仪拉拢的,而是带着南昌起义部队的黄金跑路了,连周公劝他都没用。

吴敬中这人起点不低,虽然只是个中队指导员兼情报教官,可军衔已经稳稳当当地到了上校。从特训班一出来,他就直奔郑介民当所长的中苏情报所,在那儿当上了总务科的上校科长。这职位对他来说,那叫一个顺理成章。

从军衔来看,吴敬中、徐百川和李维恭在军统临澧特训班都是上校级别。不过徐百川和李维恭属于"副主任级",吴敬中见到他们得先敬礼。而郑耀先遇到"吴指导员"时,也得主动行礼。最尴尬的恐怕要数总务处事务股少校股长兼行动术教官沈醉了——他是年纪最轻、军衔最低的,尽管是戴笠的得意门生,可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军统特训班里,他确实算不上什么"大人物"。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我把《剧名》里的角色和真实历史人物做了详细对比,不过这个"敬礼顺序"可能不太靠谱。有人提到沈醉在军统特训班那会儿就已经是中校了,我觉得这事儿有点悬。要知道,军统临澧特训班是1938年才成立的,沈醉1914年出生,当时才24岁,当学员都算年轻的了。更别提他第一任老婆就是特训班的学员,要说他已经是中校,这明显有点抬举他了。

我的看法未必就是标准答案,这事儿还得看大家怎么想:要是吴敬中、沈醉、李维恭、徐百川和郑耀先这几位在军统临澧特训班开会,戴笠不在场的话,你觉得谁该坐C位?再说他们五个"教官"要是在外头穿着军装碰上了,谁该先向谁行礼呢?

#百家说史#



Powered by 买球的软件还有哪些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top